查看原文
其他

拆迁进行时!探访即将消失的神秘之地凤栖沱,曾登上 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杂志

重庆人重庆事 重庆购物狂APP 2022-11-14


有人说,人生就是不断地跟过去告别。

GO妹以为,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。当车子和高楼越来越多,有些东西不可避免地离我们越来越远,直至消失不见,甚至连一声告别都来不及说。

今天,让我们跟随网友@重庆人重庆事,跨越两条大江,从30多公里外的南岸奔赴至渝北的嘉陵江畔,只为了跟一座即将消失的小镇做最后的告别。


今天的主角叫凤栖沱,相对于重庆诸多如唐家沱、李家沱、郭家沱等临江小镇来说,凤栖沱的名字显得诗意了许多,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知道,诗意跟这个地方毫不搭边,粗犷而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才是它的底色。

没错,这又是一处工业小镇。


同郭家沱不同,凤栖沱的工厂既没有可以追溯到清末或民国的悠久历史,也并非功勋卓著的军工大厂,甚至连三线厂都算不上,但对于凤栖沱两代人来说,它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却是无可替代的。


它就是重庆第二建材厂,曾用名重庆第二页岩砖厂,当地人都叫它二砖厂。


凤栖沱位于嘉陵江畔的大竹林片区,下车第一站便来到了早已停运的凤栖沱码头。

虽已停运,但还是有不少人来这边游玩露营,远远望去,能看到码头旁边高地上的灯塔,那里便是金海湾滨江公园,而在码头的背后,就是一片规划整齐高端住宅区,龙湖天琅、龙湖江与城、金科天元、融创壹号院、壹江郡等豪宅皆在其中。


要去凤栖沱,须先穿过一大片茂密的植被,再越过一条水流不大却足够深的溪流。

溪流之上有桥,而且并非一座,而是两座,一高一矮。矮一点的桥明显已经处于半废弃的状态,桥上都被人种上了玉米,行人要过还需在玉米地旁绕行。


本以为高一点的桥是新修以替代原来的矮桥,但站上去一看才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,从路边的栏杆可以看出,这座叫做双龙桥的拱形桥历史似乎也不短了。

而这座桥也正式将凤栖沱与身后光鲜亮丽的城市分离开来,站在桥头,远远就能望见那些掩映在山林中的破旧楼房,一桥之隔,恍如两个世界。


过了桥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竖着的牌牌“凤栖沱社区欢迎您”,牌子上爬满了藤蔓,似乎已经很久没人打理了,事实上也确实如此。

凤栖沱社区现在正在进行全面的拆迁,整个小镇都在拆迁范围内,来之前可能还心存侥幸,但镇子里不时传来轰隆隆的挖机声在提醒我,这个地方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拆除重建,晚来一个星期,也许就只能见到一片废墟了。


街道上几乎见不到人,路两旁的建筑都是四五层那种上世纪的楼梯房,造型和颜色都透着一种年代感,不过此时全部都是人去楼空,只留下满地的狼藉和一个个鲜红的征字。


可以看出,这块地方应该是以前凤栖沱较为繁华的地段了,楼房密集,有序排列在主干道两侧,但此时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废墟,两边都拉满了警戒带,偶尔能看到一些维持拆迁秩序的安保人员坐在阴凉处聊天。


二砖厂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,尽管不是那种名声在外的军工大厂,但也是建立较早的国营厂了,待遇和配套都没得说,学校、托儿所、医院、商业等各种设施齐全,甚至还有工人技术学校,工人子弟的娃儿上完了学,去技术学校里学两年,出来直接就进厂了,也不用担心工作问题,虽然发不了大财,但混个衣食无忧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
如今眼前的学校也早已废弃,不过却是当下保存的较为完好的一栋建筑,不知道是不是成为了拆迁工作人员临时的落脚点。


旁边的建筑上贴着距离签约结束倒计时的牌牌,显然早已经过期,此刻已经是拆迁进行时了,街上偶尔能看到几个嬢嬢,相互之间见面打招呼基本都是“你搬走了吗?”。

离开,成了如今这座小镇的基调。


离开之后,哪里才是归处呢?

于是,无数地产商和中介都把广告贴到了这座位于城市角落的小镇里,在他们看来,这些骤失家园而又手握拆迁款的原住民们成为了他们的黄金客户。


再往前走,两边的房子越少,渐显荒凉。

路边出现一具巨大的残骸,当然,并非是某种动物的残骸,而是一座厂房的残骸,厂房的内部长满了过人高的杂草,四壁残破,只有一些巨大的钢铁骨架依稀能看出当年的峥嵘。

一条早已被野草占据的铁轨从旁边延伸向一片破败的老厂房中,曾经那压过嘉陵江轮渡汽笛的机器轰鸣声,此时仿佛仍在耳边回响。


穿过成片的玉米地,眼前便是正在拆迁的场景,从桥头听到的轰鸣声正源自于此,挖机正对着一座三层高的红砖建筑下手,行动间带起一片尘土,拆迁工人正在拆卸阳台上的铁质支架,这些金属制品都还能回收利用,全部归于废墟未免有点可惜。


沿着原来的主干道继续走下去,眼前豁然开朗,仔细一看,原来此处的房屋全都化为了遍地的砖瓦,这些用二砖厂自己生产的红砖修建起的住宅和厂房,几十年后又回归了它们本来的面貌,历史转了一圈,仿佛又回到了原点。



再往前就是巨大的砖窑了,砖窑上面原本应该是有建筑的,如今都拆完了,窑洞里都塞满了东西,这个曾经热火朝天的庞然大物,已经走到了命运的终点。


在紧挨着砖窑的一处台阶上,则是被当地人称为“三合院”的三栋三层建筑,据说这里曾是二砖厂的单工宿舍,如今却是成了最生动的搬迁场景。

这几栋楼并没有搬完,甚至还有部分人居住,大多是老年人,还有搬走的人回来拿遗落的东西,也有部分拆迁工人正在拆电线线路,甚至还有收废品的人瞅准了商机来收些住户不愿带走的东西,总之,这里竟是镇子上少有的热闹之地。


这种五六十年代的职工宿舍楼都是那种不大的单间,一层十几户共用一个洗手间,是那个时代集体宿舍的基本特色。

还没搬走的住户有的沉默地看着楼下忙碌的工人,有的跟工人大声争执着拆迁中的问题,还有的干脆两耳不闻窗外事,自顾自的下着棋,享受这最后凤栖沱最后的时光。



离开三合院,继续往前走,远远就看到了一处高高的烟囱,这是凤栖沱的标志。

二砖厂曾经是重庆市最大的机械化砖瓦制造企业,所生产的机制页岩砖瓦因质优价廉,曾长期占据重庆市建材市场的主要份额,整个厂区最辉煌的时期是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光工人就两三千人,而整个凤栖沱基本就是围绕二砖厂而建的。


厂房的对面就是一排长达两百多米的红砖楼,带点拱券式的设计,这是工人的的宿舍区,不过说白了这座小镇其实就是一座巨大的厂区,所建的一切都是为二砖厂所服务,小镇上的住宅楼也大多都是工人们的宿舍楼,而可以想见的是,眼前这条路,夹在厂区与宿舍之间,每到上班和下班的时间,必定是极为热闹。

不过90年代的时候,跟很多国营老厂一样,二砖厂也经历了效益下降、国企改制、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的遭遇,最终不得不关闭,就如同这条街道一样,不复往日的热闹。


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将镜头对准了这座没落的工业小镇,其中有些照片的取景地我现在还能找到,就比如说下面图片中的这处造型有些别致的小建筑,多年过去似乎还是没有什么变化,而我觉得它能在一片废墟中保存下来,大概率是因为它是一座厕所,功能性摆在这呢!


备注:就是上图这个地方曾登上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


继续往前走,逐渐能听到人声嘈杂,一栋高大的建筑伫立在不远处,看起来虽然陈旧,但明显保存还算完好,大楼前停了许多车,聚集着不少的安保人员,有人说这里是座大礼堂,有人说是以前的厂部,但其实都不太重要了,我猜测,这里现在应该是凤栖沱拆迁的总指挥部,许多本地居民也在门口排着队,手中拿着文件,等着解决拆迁过程中的争议问题。


大楼旁的立着一面墙,这是二砖厂以前的光荣墙,以前备受瞩目的地方,如今已经无人问津,正如这座工厂曾经的光荣,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

在大楼附近转了一圈,有两件事让我颇为遗憾。

一个是凤栖沱其实还有座清朝的四合院,是当地地主的宅院,叫“王家大院”,整座凤栖沱都会因为拆迁而推倒重建,但这座王家大院作为文物,应该会得到保存,但由于拆迁保护,暂时无法进入。


第二个遗憾就是据说二砖厂没落后,有位80多岁的老工人又回到了凤栖沱,并且花了200多万在这里购置了一套老房子,一个人在里面生活、种花,大片的三角梅、蔷薇、绣球开的繁盛喜人,吸引了不少目光,但我转了一圈却没有找到这座传说中的“豪宅”,不知老人是不是已经因为拆迁而搬走了。

不过花没看到,却找到了一树枇杷,一簇簇橙黄的果子堆在枝头,放在往时,必定是人人争抢的抢手货,如今却是无人问津,任凭它们腐烂在枝头,真有些物是人非的滋味。


早已无人居住的巷子里,原来并非只有我一个游客,不少老艺术家们正在写生,聚精会神画几笔,不时抬起头来比对一下,虽然风格都不一样,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,至少还原度还是挺高的。



凤栖沱即将消失,说不得这就是最后的影像了,以后的人们再想寻找老凤栖沱的记忆,就只能循着这些五颜六色的颜料想象一二了。


对于有些人来说,凤栖沱是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。对于有的人来说,这只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名。

但其实都不太重要了,因为从现实上来看,老凤栖沱真的就要消失了,即将成为一段往事、一片回忆、一张教科书上的图片或者老人口中的“以前”,记得它的人永远都记得,没见过它的大概率也是永远见不到了。

也许这里以后会建起高档的住宅、繁华的商业体、整齐的马路,不过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。


更多关于凤栖沱的讨论

请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


日常互动咨询

欢迎添加GO妹微信哦

↓↓↓



主编:伍晓晴  执行主编:黄莹  责任编辑:米饭


在主页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【找工作】查看招聘信息
回复
【户外烧烤】查看户外烧烤推荐
回复
【露营】查看露营地推荐
回复
【周边游】查看重庆新鲜耍事
回复
【民宿】获取重庆民宿信息
回复
【步道】查看步道合集
回复
【美食】查看重庆本地美食
回复
【批发市场】查看批发市场攻略
回复
【赶场】查看主城赶场地

往期精彩回顾





点击“在看”和“赞”,愿你越来越好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